中国空间站航天员成功出舱

时间:2025-11-12 17:32:38
中国空间站航天员成功出舱

中国空间站航天员成功出舱

中国空间站航天员成功出舱,此次出舱活动,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舱外活动相关设备组装、全景相机抬升等任务,首次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出舱的两名航天员是刘伯明和汤洪波

  中国空间站航天员成功出舱1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舱外工作,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继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后,中国航天员再次实施的空间出舱活动,也是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此次出舱活动,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舱外活动相关设备组装、全景相机抬升等任务,首次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首次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为空间站后续出舱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自6月17日进驻天和核心舱以来,按计划开展了各项工作,目前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后续在轨飞行期间还将进行一次出舱活动。

从直播画面看,出舱的两名航天员是刘伯明和汤洪波,留守舱内的是聂海胜。

3名航天员各有分工。航天员刘伯明为机械臂安装上臂支架,包括脚限位器、工具台等,随后借助机械臂进行移动;航天员汤洪波借助舱壁上安装的扶手,爬行一段距离到作业点进行辅助工作;期间,在舱内的`航天员聂海胜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8时11分,航天员刘伯明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截至11时02分,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

先出舱的刘伯明出舱后感叹“这外边太漂亮了!老亮了!”聂海胜则温馨提示:“慢点,不要着急。”

此次出舱作业主要有三项任务,抬升全景相机、验证机械臂的使用以及验证应急返回技术。

专家介绍,受发射限制,摄像机一开始安装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视角有限,入轨之后,航天员根据任务要求,需要扩展摄像机的视角来监视整个舱外的情况,需要去给这些摄像机安装一个支架,把它们架得更高一点。

  中国空间站航天员成功出舱2

机械臂如何助航天员“一臂之力”?

航天员的舱外航天服上有两个带锁扣的绳子。航天员通过锁扣的固定、交替移动,实现自身的移动。在过去,航天员需要依靠神舟飞船上设置的扶手在舱体表面进行移动,宇航服的锁扣与扶手相连,防止航天员飘走。

此次,出舱航天员还可以借助机械臂等外部辅助力量更加自如地进行出舱活动。出舱的航天员被固定在机械臂的一端后,由舱内航天员控制机械臂将舱外的航天员送至指定区域进行作业。

机械臂拥有多个可灵活操作的关节,极大拓展了航天员在舱外的移动范围。不过,因为,机械臂在运送航天员的过程中可能会使航天员与舱体发生碰撞,碰撞有可能使航天服表面产生破损,造成航天服失压,威胁舱外航天员的安全。所以,在操作机械臂时必须进行严格监控,机械臂上装有监视相机,操作人员可通过相机对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出现紧急情况可及时停止。

为了出舱,在地球时,航天员如何训练?

航天员在地球时如何模拟出舱环境?

对此,杨宇光介绍,采用中性浮力水池帮助航天员训练是国内外进行出舱活动模拟演练的普遍做法。他解释称,中性浮力水池中的水具有一定浓度,密度较高,更为接近失重状态,水池训练可以帮助航天员掌握借力技巧、增强力量等,以应对失重状态下下肢无法发力等问题:“这种训练非常辛苦,在水下的训练服比真正的航天服更重,使用起来更困难,有报道称,结束水池训练的航天员在吃饭时甚至无法正常抬手使用筷子。”

《中国空间站航天员成功出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