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故事

时间:2025-07-21 15:36:57
感人的故事(集合15篇)

感人的故事(集合15篇)

感人的故事1

一位老大爷养了一条狗,老大爷就是是它的父亲,小狗很爱吃粉条,于是老大爷就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粉条”。

有一次,粉条出去玩,被人们误认为流浪狗,打晕了粉条,老人闻讯赶来,把粉条抱回家,老大爷抱了它四天四夜,粉条竟奇迹般的醒了过来从这以后粉条再也不跑出去了。

可是近几年来,老大爷被确诊为瘫痪,老人无儿无女。由于行动不便,他只能一次买好几天的食物,有一天老人像往常一样坐着轮椅,带着粉条出去买菜,没想到,粉条竟拉起老大爷跑了起来,从那以后,老大爷就天天出门。有一天,老大爷指着路,把它带到超市买菜,老人不进去挑,让售货人员帮着拿出来,这时粉条则趴在超市门口等着,第二天,老大爷还没给粉条说要去哪,粉条就拉起他,来到了超市门口,粉条是多么聪明!它拉老人那么多次从没有一次闯过红灯。粉条还拉他去逛公园。在老人看报纸时,它就趴在地上不动,等老人看完后它才跟主人玩,多么懂事的小狗!

多么感人的故事啊。

感人的故事2

“刷刷刷,哗啦啦!”咦,王奶奶不在家,怎么家里会有洗衣服的声音传出来呢?

又是小红在帮王奶奶洗衣服,那些衣服被小红洗地干干净净,小红准备出去晒衣服。这时,王奶奶回来了,看见小红所做的一切,王奶奶流下了感激的泪水,一把抱住小红激动不已:“真的太谢谢你了,孩子,你的帮助让我很幸福!”王奶奶说。小红轻轻拍着奶奶的后背安慰地说:“王奶奶,这是我应该做的。您一个人生活,什么都不方便,以后我会经常来看您的。”小红说完就走了。

有一次,小红考试考砸了,不敢去王奶奶家,这回王奶奶急地直跺脚,就赶忙去小红家里,王奶奶知道了小红考试考砸了,她的妈妈一定会打她,王奶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今天我去你家里说一下,就说小红很乖啊,每次都过来看我,还帮我洗衣服……

小红的妈妈回来了,听到了王奶奶的一番话,就夸起了小红,小红心里美滋滋的,明天小红来到王奶奶家里,帮她洗完衣服晒完后给了王奶奶一个大大的、温暖的拥抱。

这时,几只小鸟叽叽喳喳地落在屋外的大树上。它们看到屋里的情景,也唱起了欢快的歌。

感人的故事3

200公里的爱心接力

20xx年1月22日,武汉铁路局办公室接到武汉铁路局客服中心转发的特殊重点旅客预约服务受理工单,工单特别备注旅客李玉兰、潘春英母女在黄冈站乘坐列车到武汉站,武汉站换乘列车至广州南站,李女士85岁,腰部做过手术,请武汉站、黄冈站提供优先进站、轮椅、中转换乘服务。自此,一场爱心大接力开始了。

1月23日早上9时,早已做好准备在进站口等待的黄冈站工作人员迎接上了重点旅客李玉兰母女,将车站准备的背靠垫放在了李玉兰女士轮椅,并安排志愿者帮忙提着行李,通过绿色通道上站台等候。

列车到站停妥,车站工作人员将老人送到了座位坐好后与列车长办理了重点旅客交接,嘱咐老人在车上有需求,工作人员将全力提供帮助。

列车停妥武汉站,列车工作人员搀扶着老人和提着行李来到车厢门口,与在站台等候的武汉站工作人员一同将李女士轮椅推上站台,通过站台垂直电梯将老人护送到三楼重点旅客候车区候车。在老人候车期间,武汉站工作人员不时的来到老人候车席前为老人加茶倒水。

在列车运行途中,老人女儿潘春英女士高兴的告诉列车员,我今年62岁,儿子王凡一家都定居在中山市,今年接家里老人们去中山过年一家团聚。原来我还担心路上要怎么照顾好老人、能不能顺利乘车到中山北站,准备让儿子提前到广州南站来接,现在武汉站听说广州南站、中山北站都接收到了特殊重点旅客预约服务信息,乘车换乘都有工作人员帮扶进行无缝衔接乘车,就不需要儿子到广州南站来接了,直接在中山北站出站口接就行了,整个行程你们安排的妥妥当当的,我全都不用操心了。途中,潘春英女士儿子拨来电话询问两位老人乘车情况,潘女士对儿子说,铁路的服务很好,从黄冈站一直到武汉站到广州南站都全程为我们提供服务,很顺利、很温馨。

三年前,因为单位效益不好,我被列入了下岗人员的名单。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一下子失去了工作,家中的生活仅靠丈夫一人的工资支撑,困窘而拮据的生活让我的心情郁闷极了。后来,靠朋友的帮助,我倾其所有在小区租了一间门面房,开了个小小的日用杂货店。杂货店开业之后,营业额总是上不去,一天的收入扣除费用后,所剩无几。生意的不顺心,再加上生活的艰辛与沉重,使我的心情坏到了极点。

感人的故事4

很多感人的故事不一定惊天动地,很多感人的故事常常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那些不经意的事情,也能感动你我。

接下来我要讲述的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是感动了我。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放炮,图个喜庆。过完年,家家户户还放炮,除去旧一年的疲惫,用崭新的精神,来迎接新的一年。小区的院子里,难免会有些炮屑。放炮的人不会注意到这点,往往是放完炮就完了事。那些炮屑在院子中,像一片红花,为院子增添了一些节日的气氛,但久而久之,天天看着,就会觉得这炮屑很碍眼,而且不方便小区居民们停车。总是有一些炮墩“屹立”在路中间,很是麻烦。有些人就把那挡住去路、碍事的炮墩踢开,然后就完事的走开,继续做事。

我刚看完书,便趴在阳台上四处张望,换换眼睛。那一天刮风,基本上没有人出来放炮。

有两个老大妈头戴丝巾,双手戴着手套,正拿着大扫把在扫地。她们两个说笑着,在寒风中打扫着小区的院子。她们把一个又一个炮墩和满地的炮屑都扫到一块儿。两人顶着寒风,在院子里用手中的扫把,在地下划出了一道道美丽的弧线,把院子打扫的干干净净。

我肯定她们不是清洁工,第一,她们没有穿制服,第二,我们小区的清洁工我认识,而且这还是在春节假期之间,清洁工是不会来上班的吧。不管她们是不是清洁工,我都很感动。

她们在寒风中出来扫地,这精神!可是她们扫完了,默默的回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第二天天气很好,晌午过后,有不少居民出来晒太阳。可是他们谁都没有发现,小区的院子已退去了红妆,又重新换上了朴素的衣裳。我真后悔当时没跟她们说声谢谢,就是没这勇气。

这小小的感人的故事,就在我的身边,感动着我。我也要学习这两位老大妈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的精神,不能光说不做,要行动起来。

事情虽小,但是深深地感动了我!

感人的故事5   我们始终没有牵手旅行

很多年后,他收到她从海岛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写着:我们始终没有牵手旅行。

他有一瞬间的失神,被一种岁月带来的遗憾击中了心房。但是他定了定神,还是将明信片撕碎了。他选择将遗憾留在心里,而将岁月留给他此刻爱着的人。

曾经深爱过。深得我们都以为,不可能有我们的爱到不了的永远,不可能有除了“我们”以外存在于这个世上的方式。结果永远来了,那个人不在你身边,“我们”也成了一个被丢弃在时光里的 ……此处隐藏14050个字……玉色,神韵天然”。冒襄自我介绍之后,董小宛称赞说:“早闻四公子大名,心中倾佩已久!冒公子果然是异人!异人!”之后董小宛话语不多,冒襄见她娇弱不堪,怜惜伊人酒后神倦,坐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匆匆离去。就是这半个时辰的交谈,却使董小宛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董小宛其实早已经从李香君处听说了冒襄的才名,和许多秦淮女子一样,她心中企慕不已。自从那一次见面后,她便开始了对冒襄的期盼和含而不露的追求。虽然董小宛多次向冒襄表示过倾慕,但均未得到他的首肯。后来众人才知道,风流多情的冒襄早已属意吴门名妓陈圆圆,并于1641年“订嫁娶之约”。然而次年冒襄第六次乡试途经苏州,重访陈圆圆时候,已是人去楼空,陈圆圆被国丈田弘强买而去,送进了宫中。他遍寻陈圆圆不着,一时心情抑郁,怅惘无及。于是与朋友一道乘舟夜游,竟然鬼使神差地又来到了董小宛的门前。

第二次冒董相会,小宛正在病中,也是斜卧床头,只是上次带着淡淡的笑容,这次却是满脸的凄怆,一副心力交瘁的样子。冒襄大有同病相怜之感,满怀同情地将她宽慰一番。见她病体虚弱,冒襄几次提出早早归去,董小宛却殷勤挽留,两人直谈到深夜才分手告别。小宛告诉冒襄:“我十有八日寝食俱废,沉沉若梦,惊魂不安。今一见君,便觉神怡气爽。”没想到冒公子的神采风姿竟然能起到药石所不及的作用。

这次相会董小宛向冒襄表达委身之意,然而董小宛的这一番款款深情,冒公子确是始料不及的。冒襄借酒醉敷衍过去,第二天匆忙告别。小宛无奈之下只好说:“既然公子要走,我都梳好妆了,就一路送送你吧。”这一送,就一连送了二十七天,从浒关走到北固,冒襄也一连回绝了她二十七次。到了金山时小宛指江发誓说:“妾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这样几次三番,相送相追,加深了彼此的了解,情感愈来愈浓。《影梅庵忆语》中,冒襄偕董小宛同游金山、苏州、杭州,登金山时候,“山中游人数千,尾余两人,指为神仙”,可谓轰动一时。就在这年冬天,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钱谦益出面给小宛赎身,然后从半塘雇船送到如皋。次年春,冒董结成伉俪,他们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九年。夫妻二人时常弹琴和唱,吟诗作对,游山玩水,真是一对神仙眷侣。

小宛来到冒家之后一洗铅华,尽心尽力服侍冒襄家人,事事亲力亲为。冒襄的母亲和正妻也都非常喜欢她,不但如此,小宛还要负责督导冒襄的两个儿子读书,算是兼任家庭教师,董小宛虽然生性温柔,但看来却是非常有管理才能的女性。她到冒家后,日常琐事都是由小宛一手操办,井井有条。可谓是冒襄的贤内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宛有一手过人的厨艺,据说现在扬州的名小吃“董糖”和“董肉”是小宛发明出来。人们把小宛列为古代十大名厨之一。冒襄自称在与董小宛共同生活的这九年里是“折尽一生清福”。

短暂的幸福宁静生活非常快过去了。甲申之变之后清军南下,冒襄一家不得不辗转逃难。明亡之后冒家生活艰难,冒襄大病了三次,全靠董小宛悉心照顾才保住了性命。冒襄患病,都是小宛一路不眠不休地照顾。他后来回忆道:“此百五十日,姬仅卷一破席,横陈榻旁。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摸,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身起伏,为之左右翼。”董小宛辛苦侍疾、无微不至,这种劳累的生活,最终吞噬了董小宛年轻的生命。在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初二,一代名妓董小宛病死在水绘园影梅庵家中,年仅二十八岁。冒襄作《影梅庵忆语》二千四百言以哭之,家人和亲友都哀悼不胜。

感人的故事14

我在我那美丽的故乡,给我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

一天,我的足球忘在学校了,我忙碌的来到了那时正空无人烟的教室,来拿我那心爱的足球,那时正是午夜了,我正打算回家时,看到了办公室有一缕耀眼的光,我的好奇心让我走了过去,我静悄悄地走到了门口,居然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就是班主任。我自从看见了班主任起,我就有一点讨厌她,因为她管得太严了。当我那天晚上看到了班主任还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的时候,我我就在想:老师这么晚了还在这里批改作业,难道她不累吗?老师为什么这么晚了还不回家,难道她的家人不担心,不着急吗?一个又一个的难道和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在我心里直打转。我一力想一边看着正在工作而又劳累的老师,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突然,我发现老师站起身来,连忙躲在一根笔直的电杆下,跟着老师到了教师宿舍,见他一路上都在接电话,她到宿舍后倒在床上合衣而睡。

第二天,我背着书包、带着足球,还带着那些问号和那些难道来到了学校。上课时一直在想那些问题,下课了,我鼓起勇气,打算去问个究竟。到办公室我把昨天的事情和那些问题一五一十告诉老师。老师听到了非常惊呀,不过也回答了我的问题,她是这样说的:“我在改你们的试卷,我已经告诉了我的家人,晚点回去,叫他们早点睡,不要担心。”我现在总算知道了,不用问号再打转了。

老师,我想对您说:“批改作业也要分时间,不用太晚睡觉,晚上十点到早上六点是最佳的睡眠时间。所以,您一定要在这个时间段睡觉。不要早出晚归,晚睡早起呀!”

感人的故事15

雅安地震儿子上厕所被砸,埋在预制板内,母亲冒着余震危险去救儿子,期间,眼见着三楼的床掉下去。儿子求母亲快走,别管他,母亲使出全部力气,独自将上百斤的预制板挪开,救出儿子。母亲事后说,她也不知道怎么那么有力量。

在土耳其旅游途中,巴士行经1999年大地震的地方,导游讲述了一个感人而且令人悲伤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地震后的第二天……

地震后,许多房子都倒塌了,各国来的救援人员不断搜寻着可能的生还者。

两天后,他们在废墟中看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画面——一位母亲,用手撑地,背上顶着不知有多重的石块。一看到救援人员,她便拼命哭喊:“快点救我的女儿,我已经撑了两天,我快撑不下去了……”

她7岁的小女儿,就躺在她用手撑起的安全空间里。

救援人员大惊,他们卖力地搬移周围的石块,希望尽快解救这对母女。但是石块那么多,那么重,他们始终无法快速到达她们身边。

媒体记者到这儿拍下画面,救援人员一边哭、一边挖,辛苦的母亲则苦撑着、等待着……

看着电视上的画面和报纸上的图片,土耳其人都心酸得掉下泪来。

更多的人纷纷放下手边的工作投入救援行动。

救援行动从白天进行到深夜,终于,一名高大的救援人员够着了小女孩,将她拉了出来,但是……她已气绝多时。

母亲急切地问:“我的女儿还活着吗?”

以为女儿还活着,是她苦撑两天唯一的理由和希望。

这名救援人员终于受不了了,他放声大哭:“对,她还活着,我们现在要把她送到医院急救,然后也要把你送过去!”

他知道,如果母亲听到女儿已死去,必定失去求生的意志,松手让土石压死自己,所以骗了她。

母亲疲惫地笑了,随后,她也被救出送到医院,她的双手一度僵直无法弯曲。第二天,土耳其很多报纸上都有一幅她用手撑地的照片,标题是:《这就是母爱》。导游说:“我是个不轻易动感情的人,但是看到这篇报道,我哭了。以后每次带团经过这儿,我都会讲这个故事。”

其实不止他哭了,在车上的我们,也哭了……

《感人的故事(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