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的随笔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知道随笔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夏日的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夏日的随笔1一直都不喜欢夏天,尽管夏天的天空比任何季节都要蔚蓝,清澈。但燥热的天气,还是让我忍不住要埋怨。
车站外,人群黑压压一片,像是无数蚂蚁一样来回走动,地面的温度将空气变成热浪,席卷在人潮中。我坐在一个阴凉的角落看着这一幕幕,像是关于一场时间的对峙。看了手机又打了一电话,“你什么时候到啊”我问。“就到了,就到了”对方一副敷衍的口气。等了许久,老哥终于来了,他探着头四处张望,最后将目光落在了我身上。并且笑嘻嘻的向我走来。
那是我第一次去哥哥租的房子,心里是紧张而忐忑。——因为寄人篱下的感觉很不好受。
两室一厅,四个人住。这是老哥住的地方。虽然房子不到50平方米,但却五脏俱全。
哥哥的同学有很多我都是认识的,毕竟以前我经常寄住在哥哥的学校。尽管熟络,但无事时还是显得比较拘束。
自大学以来一直都很依赖哥哥,如果不是这样,哥哥的同学也不会对我说“你哥去哪,你就在哪”。简单的一句话却像是戳到我最敏感的神经似得。哥哥安慰我说“不要在意”。
回家的那天,老哥还要上班,他送我到车站,像是家里的长辈一样对我百般叮嘱,“行李带齐了吧”“记得自已的座位号啊”“回到家就打电话给我”……
印象中,这是哥哥第三次送我到车站。有一次是在广外艺。我们走在两旁都有香樟树的小路上,他帮我提着行李一旁还不忘跟他一个同学聊天。我紧随其后。一路上默不作声。其实那一次,他并没有送我到车站,半路上因为一些事所以是我一个人走到车站的。那时,我只记得哥哥对我说了一句“后面你自已走吧”然后转身就离开了。
而那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我远远的看着哥哥和他同学的背影渐渐离去时,突然有种淡淡的忧伤。——因为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离别的实感与哀伤。
人好像都是这样的,习惯于行走,习惯于分离,所到之处总是不经意投入自已的情感,随后衍生出无限的眷恋与不舍。待到一切形成于自然,又开始为生活忙忙碌碌。
夏日的随笔2她与午间时分,让自己换成一个现实的版本,听舒缓的音乐,哼唱唯美的心音,对着梳妆镜,轻舒手臂,做几个旋转的舞姿,把欣喜和忧伤用肢体的妙曼来表达尽致,或许她是用另一种方式在写诗,舞之魂,曲之音,只有她才悟的透,其中的玄机,房间散发着淡淡的檀香,拿起床头未读完的书籍,慢慢地翻读,一直到困倦袭上来,书便会自然脱落在枕边,她可以睡成一朵夏莲,梦中看见童年的自己,在整张的荷叶上踮起脚尖跳优美的芭蕾……
夏日的随笔3梅雨季节一过,老天就自动开启了烧烤模式。暂住在这栋三层楼的老房里,更是深切体验到了什么叫做酷暑难捱?这栋老式单元房在此时的三伏天,前无遮后无挡,整日又与阳光对侍,只要我的脚步一迈出这间卧室空调房,到客厅到厨房去忙些琐碎,不消片刻的功夫就会汗流浃背,整个人象似掉进了蒸笼里,闷热难受得让人快要窒息,真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室外更是“烈日炎炎似火烧,农夫心内如汤煮”,想那一向都是靠天吃饭的农人,面对一天天居高不下的气温,眼见着干涸得将要龟裂的土地,原本还算茂盛的庄稼已逐渐被火烧火燎似的太阳爆晒得早没有了先前的精气神,有的叶子已打卷开始干枯了。焦灼的心似热锅上的蚂蚁,怎不翘首以盼一场及时雨?整个世界象是老天在故意上演一场恶作剧,它漫不经心地点燃起一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炉,到处热浪滚滚,让人躲闪不及,莫不是想要挑战人的耐热极限?考验人们顽强的生存能力?看看到底能不能做到人定胜天?
住在城市里过惯了安逸舒适日子的市民们,虽不会面朝黄土背朝天去田间地头里,去挥汗如雨,但密集的房舍、人来车往的频繁,所产生的污浊的空气热量,更是在地面蒸腾,空气流通不畅,久久难以散发,远不如乡村的空旷、清新、透气。面对旷日持久一天天不断刷新的高温记录,节节攀升的橙色红色预警,早已是苦不堪言,个个烦躁不堪却又无可奈何。只能仰天长叹,祈求上苍能够仁慈。希望来场狂风暴雨,好缓解下地表温度,浇灭心头时时涌动难以平息的燥热,安抚安抚这不良的情绪。
而今生活条件优越,家家户户几乎都不乏冰箱空调等消暑的电器。但在这炎热的季节酷热的天里,仍摆脱不了高温的困扰,为了一个“热”字所烦。突然间便想起了从前同样的夏日,那个早已远去的物资匮乏的年代,那又该是一种怎样的煎熬?
那时的夏天,同样的炎热的,家里没有空调冰箱洗衣机。一家子蜗居在石棉瓦搭建的简易房里,与触手可及高大雄伟的职工家属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排我居住的小平房还被他人戏称为了“贫民窟”。一家子上有老下有小,全靠并不伟岸的父亲撑起了一片天。粗茶淡饭的日子根本就没有太多的奢求,只要能填饱肚子,家人都健康平安就知足常乐了。我单纯的心似一张白纸,还未浓墨厚彩涂抹上生活的酸甜苦辣。满眼都是鲜花盛开绿草成茵,没有阴霾也没有忧虑。甚至童心未泯,哪怕一只蝴蝶,或者一只蜻蜓不经意从眼前飞过,清澈的目光也会惊喜地跟着去追逐流涟好半天。心中只有一个简单的小小的愿望,那就是快快长大,长大了又怎样?却从未考虑,未去深深地思索。
犹记得盛夏之时,毒辣辣的太阳当头照。在那间小厨房里,母亲正在用从工地上拾来的柴火做饭,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流,汗湿了衣衫,头发也有几缕散落下,凌乱地粘在脸颊,显得蓬头垢面。她不管不顾,随手便拽起一条旧毛巾,在水龙头前淋湿了就擦把脸,又习惯性地拎干了就搭在肩头上。一个人忙前忙后地张罗着家人的饭菜任劳任怨,却不肯让我们在那烟熏火燎的厨房里去跟着搭把手。熊熊的火光映红了她当时还不算苍老的脸,慈祥的笑容始终浮现。相信她定是累并快乐着的,不然怎会不觉得热呢?在那间小小的厨房,总是充斥着刺鼻又呛人的油烟。只有一台沾满污垢的旧吊扇,徒劳无功地在空中旋转,根本就降低不了超高的室温。她就这样一日三餐辛勤地忙碌着年复一年,虽说常年都是些白菜、萝卜、土豆等廉价的蔬菜,难得有大鱼大肉荤腥上桌。可正值生长发育期的我们,却照样狼吞虎咽,个个吃得有滋有味格外香甜。那是母亲的味道,那是世间最崇高最无私的爱……
逝去的岁月最是难忘,父亲的爱也情深似海。往事一幕幕浮现清晰如故,在“贫民窟’居住的那段旧时光,因为有父母的关爱、有兄弟姐妹的陪伴、更有家庭的温暖,无忧无虑的生活看似简单却回味悠长。每每想起,总在记忆深处泛着幸福的泪光。
我那没有什么文化仅读过两年书的父亲,却有着他人无法比拟的无穷的智慧。一生没有出人头地,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平平淡淡的真实生活写照。他却言传身教着那积极向上的精神,携带着满满的正能量,时刻激励着我们不惧风雨不畏艰辛,走自己的路,既定了目标就该坚定不移努力奋进。哪管前路漫漫风雨泥泞,始终要微笑着向前。无能世事如何浮 ……此处隐藏6147个字……不到,再也没过过那样燥热的夏季,却不知为何心里总是这样、空空的,如此不安。
此刻,在这异乡小城的面馆。妈妈带着女儿,爸爸带着儿子,父母带着孩子,同他们在这狭窄的面馆里一起吃饭。风扇呼呼的转着还汗流浃背,心却前所未有的安定。
18年8月7日晚,蝉鸣声声入耳,夜色宁静。大概于我而言,只有在这样平淡如水又热气腾腾的日子里才真正是人生。
夏日的随笔14又是一年夏日来到,炎热的温度让我的心燥得不行,有时候的审判更加的无礼,决断是无情,高冷对于我是做不出来的边缘物,没有什么记恨不记恨,想起来的时候就巴巴的回去找找,看能不能碰到顺心的事情,都好久没有记录什么了,感觉过去了的都没在脑子里过一遍,什么都没有发生,这些流晃的时光,最多的是出现在夏日。一遇到闷热的天气,要不就是埋头大睡,要不就是摇头晃脑,晕晕乎乎的像是要把时间碾压过去,被人打搅了,还闷恨的瞪俩眼,然后深呼一口气,走出去。
都那么久了,别人都不记得是什么了,还是会招呼一声,起码是对自己的督促,对自己的事多少上上心,善意在有的时候还是能存于一些良好的反应。夏日这种时候多少是躁动的,争执起来就是热得不行,没用的事情吵吵有什么意义,还不如保存些气力,多睡一会儿。
早上起来就是一哗啦就闹起来的时候,整栋宿舍楼都是人气勃勃,闹腾得不行,你想睡个懒觉,能行么,,楼道里一夜的安静早就被打散了,这不是在实训的时候嘛,看着点时间,去吃点东西,随便打理一下就出门了,打开眉眼,太阳那火热劲儿还没出来,赶紧忙一些正经事,一上午还不是多大的活动量,忙完了收拾一下就回了。搭了个架子,三个柱,一道梁。
中午吃几口饭就回宿舍了,电脑里的游戏是玩腻味了,但还是挑一个玩玩,那些吵得不行了的,都不理去,腻味了,再躺床上眯眯眼,一会儿还有人唱一曲坏小孩,这学校还是不太喜欢,自己也是不对路了,往深坑里抛开,都开始献媚的想抽离出去,谁能拯救自己。这些话都是说了都要收回去的,捡不了的丢一边去。把自己都埋葬了,干脆睡死算了,对这些都是自己的反误语,刺激刺激自己。
中午醒了抹一抹脸,打扮打扮,出门,下午过去顶上的太阳是炽烈的,走在学校里面,四面八方都是热气,这热量也许可以做一顿能吃的,一只鸡蛋肯定是可以的。下午是没有什么活儿干的,太热的天气让人脑子闷得不行,在工棚里面不透风,干热的很,下午的活儿就是把上午搭的架子拆掉就行了,老师看着也挺担心的,总是走来看看,别出什么问题了,滚烫的汗水珠子,把衣裳都湿透了,风云一卷,完事儿。看看场地上干不干净,收拾收拾,收工。
这夏日的时光,过得不紧不慢,恼人得很,睡一觉就过去一半了,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几件,想起什么都懒得动去,埋汰几句就没下文了。夏日就是好做梦,事情做不了多少,心倒是被撑大了,气量也是涨了,燥得不行,别把自己给炸了,多少是不划算的。扯那些净是没用的,不值得闹心。
夏日的随笔15刮鱼是我们家乡的土话,意思就是将河沟的水刮干然后逮鱼,此种捕鱼的方法因其中有刮水的动作,所以得名,如换成其他的词语均觉不足以达意,也不够给力。
我老家虽属北方但因为北边靠着苏鲁边河所以有灌溉的便利,农田里种的并不是北方常见的小麦或玉米而是江南才有的水稻,所以提起老家我们县里都知道那在当地也算是“鱼米之乡”。
种水稻自然离不开水,引水自然需要沟渠,每年夏忙的时节站在村头高沿上往东看过去,大河小沟,暗沟明渠,星罗棋布,稻田井然,可谓苏北江南;我那时候还小哪里懂得农事,只记得大人在田里劳作,自己在一旁好奇地看他们如何育秧,抛秧,插秧,一会儿又听到身后不远处水渠里过水的声音就急忙跑过去,只见水流刚从暗渠引到明渠,水的前锋像无敌之师,漫过青草,卷走败叶,淹过高坎,所向披靡。我一时兴起,绾起裤腿,甩掉鞋子,一下跳到清凌凌的水里,追着水流嬉戏。
等到秧苗歪歪斜斜,队列不整地插到田里,看上去就像我田字格里面写的字,我的期待也同时写在了那里。之后经过几场透雨,村里村外沟满壕平,蛙声不断,炎炎夏日像施了魔法,田野里已换了一番景象:平整的稻田一望无际,天高云低;秧苗茂密,葱葱绿绿;靠近田边,翠色的青蛙惊起,“扑通”一声跳进水田里,吓得拖着尾巴的小蝌蚪四下游去。田埂上杂草喜人,沟渠里水草依依,不知名的浮萍托着黄花盖住了不大的水面,时而有小鱼泛起涟漪。
我还记得在稻田的北边有一条较大的河流,稻田和沟渠的水都来自那里。每到夏天河水沉静下来,岸上扬柳倒映其中,水面蒲苇暗影浮动。因为河水较深就有较大的鱼类生活在水里,这通过水面不时划过的鱼的痕迹就能判断出来。我们知道水里有大鱼以后,就找来鱼叉叉鱼。沿着岸边慢慢地走,眼睛紧盯着水面,见到有大的水亮划过,我们知道鱼就在下面,这时举起鱼叉瞄准水花的头部用力投过去,十有八九会叉到鱼。当然我们不在鱼之多少而在叉鱼之快乐。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秋后。田野复归空旷,只有满地参差不齐的稻茬还做着夏日的梦。因为缺少了庄稼的掩护,沟河水岔便又裸露在眼前。这时的水道经过一夏的滋养已经肥美无比,里面的鱼儿在等着我们过去。
记得每年的这个时候,刮鱼都是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一般都是两个人约好,带着脸盆、水桶,拿着铁锹、鱼篓,兴冲冲地朝着水渠奔去。到了地点,我们一般选择水面较窄的渠道这样工作量会小一些。我们先是从水道的两头将鱼尽量往中间赶,然后迅速用铁锹挖土作堰把鱼圈在中间的这一段,再然后我们分头将围堰里面的水往外刮,直到露出渠底,这时鱼儿都显露出来无处可逃了。现在想想这不就是“涸泽而渔”吗。有时候如果水量大,用脸盆刮水显得太慢,我们就用两条粗绳一前一后将水桶摽起来,一人各执住两根绳子的一端,站在岸边,拉开架势像甩秋千似地将装满水的桶送出去,一下,一下,充满了劳动的节奏。
我们边刮水边转身看看我们的劳动成果,水面慢慢离开渠岸,一寸,一寸,水面在不断下降,我们的喜悦在不断高涨。水草贴近了水面,水草露出了水面,水草倒伏下来,两边的水形成细流往刮水的一边集中,看到鱼了,鱼在拼命逆着水流跑,鱼露出肚皮了,鱼在那里练习翻身。我们刮水的动作告一段落,下面转入收获时间。这时鱼儿已无处藏身,大口大口地喝着仅剩的水。有的自以为聪明钻到水藻里。我一手抓过去,鱼儿像在和我握手,它那润滑、厚实、丰满的躯体我立刻感受到了。
渠里的鱼一般都是草鱼,还有小虾以及叫不上名字的红肚皮的小团鱼。但有一次我却抓到一个大家伙。当我掀开一片水藻,一个硕大的、黑乎乎、圆滚滚的家伙躺在水坑里,黑鱼,一条大黑鱼,我高兴地叫了起来。我两手向下扑了过去试图想一下抓住它,可是这家伙的劲挺大,身上又滑,一下子就挣脱了,落在泥水里溅得我一身一脸的泥巴。我也顾不上这些再下手死死将它摁住,一阵拉锯战之后,黑鱼没了力气,我掐住它的腮一点一点地拎了起来。
等到夕阳西下,我们将刮到的鱼平均分掉,再把围堰扒开让水渠恢复原貌,我们就踩着夕阳满载而归。现在我已长大离开故乡也已很多年,儿时刮鱼的经历已成回忆。但不知为什么我每到集市买菜都会不自觉地转到鱼市,伸手抓抓那活蹦乱跳的鱼儿,现在想想这个习惯是与童年刮鱼的经历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