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随笔

时间:2025-09-14 00:08:38
渐行渐远随笔

渐行渐远随笔

渐行渐远随笔1

后来的我最终还是没有走到同一条路上。——题记

我一直以为,两个世界的人会因为彼此而穿透世界的隔膜,最终走到一起的,天真的我是这么认为的,直到后来想想,才知道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是不会走到一起的,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两个世界是没有任何联系的,他们并不是互通的,那层厚厚的隔膜永远都不会穿破,永远都不会消失,你们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最后你们在走到了一起,你们的关系也不会持续太久的,因为思想不同的两个人,会不停的争吵,如果你们是像普通人那样不喜欢争吵的话,感情应该很快就会破裂,如果喜欢争吵的话,呵,那就祝你们越吵越凶,百年争吵。

可我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我们其实在性格上是很相似的,可是并不是每一对性格相似的人都能够走到一起的,而我们就是那个幸运儿,果真,我们这样的性格需要一个与其完全相反的人,这样生活才会有趣味,趣味多多的生活,难道不是我们一直追求和想象的吗。

道路千万条,只要地球是圆的,哪条路不能走到原点呢,可是这条路是与地球上的路是不同的,这是一条很直很直的路,我们只能渐行渐远,而不会回到原点,回到从前的。

渐行渐远随笔2

每个时代都有流行的审美元素,不管衣食住行还是人的梳妆打扮,概莫能外。正是因为时代的差距,也才有了老一辈对下一辈的“看不惯”,比如现在的女孩,把头发染成黄色、红色,好像《西游记》中女妖的装束,让六七十的老人肯定看着不舒服。其实不管流行什么样的发型、装束之类的,那是谁也左右不了的,不习惯最终还是要接受,总不能在今天也还是认为“三寸金莲”就是最美的吧!当然,就具体在某一时代或者时期生活过的人而言,总有一些东西,在记忆中留下清晰难忘的印记,回味起来,总是觉得难忘,总是觉得别有一种感受。红头巾,就是留存在我记忆中,感觉特别美好的一面旗子,总是在脑海中飘扬。当然,我并不是说现在的女子,也一定要顶着一面红头巾才是美丽的。

从我们记事起,女子都要顶着一面头巾的。小姑娘大姑娘年轻媳妇一般都是红头巾,年纪再大一些的,头巾的色调自然要暗一些,或者不是那样耀眼,比如墨绿的,米黄的,甚至白色的,年纪更大的,就是深褐色的了。不管春夏还是秋冬,不管农闲还是农忙,那面头巾总是和女子形影不离,为她遮挡阳光和风雨,遮挡灰尘和草屑,更是为她增添风采。试想,原野上、公路上、村口、街市上,不管姑娘们走到哪里,她们都顶着一面鲜艳的红头巾,和娇美的脸相互映衬,就像到处盛开着山丹花,给平淡的生活也给美丽的环境增添了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头巾除了遮风挡雨和装饰的作用外,其实还具有保护的功能。家里来了陌生人,或者女子到公众场合,一般都要把头巾包裹得更加严严实实,甚至于把脸颊和额头、下巴都要裹住,因为在相对陌生的场合来说,大姑娘小媳妇比较害羞,遮蔽自然是掩饰自己内心窘迫。比如上街的时候,尤其大姑娘到了找对象的年龄,更要讲究含蓄和稳重。往往是只露出眉毛、眼睛的姑娘三两成伙走在街上,小伙子心急火燎,想看看这是谁家的姑娘,但就是看不清楚,跟在后面,端详个不亦乐乎。这种朦胧的美,自然是更有魅力和吸引力的。这也是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原理的。越是看不见红头巾包裹之下是怎样一张俊俏的脸,越是看不清楚,那种热切的心情,该是怎样的难以形容呀!当然,不管是在相亲的场合还是其它的场合,姑娘要是对小伙子有了意思,肯定会有意无意地撩开红头巾,让对方看个清楚的,不然下次遇见,小伙子还是认不出来的。

有时放电影的时候,邻村的大姑娘小伙子特别多,但夜色朦胧之中,要想和自己喜欢的姑娘套套近乎,还是有很大的困难的,这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试探,去观察。胆子大的也会直接找到那一伙,只是不知道具体是哪一个,就要问,姑娘们就会搞恶作剧,故意指着别的姑娘,说那就是,害得小伙子吃不准,还要下话求情。

头巾也可以作为礼物,简单朴实,作为纽带联络感情。比如家里来了客人,有姑娘或者小媳妇的话,可以送头巾作为礼物。要是自己亲戚中有刚结婚的年轻人来“认门”,红头巾或者红袜子之类的,是必须的礼物,要送给新人。谁家要是把这个礼节忘记了,那就会丢人,并且丢人不知轻重了。当然,小伙子从相亲开始一直到迎娶,红头巾是一直要用的,至少要五六面红头巾,才能把事情了结完全。有的礼物,不在于价钱多少,关键是其中蕴含的意义,这也是红头巾流行的年代,和现在人们相亲迎娶最大的不同。现在更多是金钱的游戏,那时程序化简单化更注重其中文化的元素。小伙子看上姑娘,送一面红头巾,含蓄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订婚的时候,送红头巾,表明已经名花有主了。迎娶的时候,盖上红头巾,那是白头偕老、共同生活的序幕。所以红头巾的美好记忆,是一个人一生中难忘的。它朴素的外表和样式遮掩下的,也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美好追求和美好记忆。

渐行渐远随笔3

如同一页洁白的信笺,可以写华美的诗,绘精美的画,谱优美的曲;好似一条清亮的小溪,可以照见树的影、花的貌、云的形;就像一丘新绿的秧苗,可以播下欢乐、生长希望、收获温馨……

站在枫叶般红透的晨曦,努力在心灵的深处种植下诗意的感触,却难以挽回秋风般飘远的童年。只有倒逆时光的河流,被记忆的列车呼啸着带回一个个比花儿更娇美、比露珠更圆润、比阳光更灿烂的日子,让纯真在有梦的夜晚静静流淌。

那是俯下身长时间观察蚂蚁搬家的执着,那是嘴衔狗尾巴草看天狗的.焦灼,那是荡秋千急速升高的尖叫,那是在草地上翻滚腾跃的任性……那是充满情趣和新奇的金色时光。

上树掏鸟窝、下河摸螺蛳,玩打仗、捉迷藏……当年的顽劣,亦如杯中的咖啡被岁月冲泡得香浓适口了。如今,那位爱哭鼻子的阿兰被偷偷染上墨迹的花格衣裳还晾在历史的枝桠上,而在昏暗过道中扮鬼冷不丁吓人的得意笑声犹在耳畔,不经意浮现眼前的,还有那一堵堵雪白墙壁上如毕加索抽象画的信手涂鸦。

赫拉克利特曾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那渐行渐远的童年,那如烟似雾的童年,我只有在无尽的回忆中感受着你清纯的气息,抚着你稚嫩的脸庞,枕着你缤纷的色彩,才能安然入梦了。

渐行渐远随笔4

很多不愿承认的,却又抵不住地在悄然流逝,时间的流逝,散落的只是回忆。

记得小时候的冬天很冷,雪也会下的很大,白白皑雪会存在一个漫长的冬季,白雪覆盖了整个村庄,却丝毫改变不了对生活的热情,和伙伴们在雪地里可以追着野兔的足迹埋头走很远也不觉得累,回头看看来时深一脚浅一脚的路,不想走的时候,几个伙伴就坐在松软的雪地傻笑,即使追寻了半天并不曾抓到兔子,回家的路上还要约定明天还要继续找……在我那个物质并不富裕的童年,却有着极大的满足。

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电视剧的傍晚,似乎很惬意,大人们茶余饭后的家长里短,一个不大的村子就像一大家子的热络,孩子们自己动手发掘属于我们自己的玩具,村口充满了挂念和等待,不像现在的街口那么嘈杂生硬。

进入腊月节,就进入了“年” ……此处隐藏7275个字……里,吃起来软软甜甜的,真是美味佳肴。看着母亲松树皮般的手,我心里在滴血,母亲用勤劳的双手,给我们创造着幸福的年味,给我们保驾护航,使我们自由自在地成长。

现在的年味,就是订年夜饭,微信QQ拜年、发红包、祝福语,转发搞笑视频、淘宝购物、拼多多买过年衣服;超市人山人海,一袭如空。街道商品琳琅满目,商贩叫喊不停。就连小孩子,提起过年,只知道压岁钱、不写作业、看电视、玩游戏、发红包、抢红包,跟随父母疯狂购物,大包大包的零食带回家。

相比之下,儿时的年味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通过自己的劳动,换来成功的喜悦,追求生活的过程,体验生活的艰辛,给孩子们增加生活阅历,丰富生活知识,锻炼生活能力,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现时的年味,物质充足,精神贫乏;孩子们对年味的理解一片空白,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沉迷于网络,看电视、打游戏,好吃懒做,心理脆弱,没有更多的传统习俗,没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渐行渐远的年味,满满都是亲人的味道,它充满着沉甸甸的爱,滋润着我的心田,足以我用一生去品尝;它犹如一把伞,给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无忧无虑地成长;它犹如一艘小船,载着我们乘风破浪;它是我的精神财富,让我懂得感恩,铭记一生。

渐行渐远随笔13

如果说童年是纯净的天空,那么成长则是渐被污染的空气。

《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诚然,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生活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所差别了。但不管如何差别,比起人生初时的纯净,人总免不了要偏离善道的,只是偏离的尺度、危害的程度不同罢了。比如,我们在成长中免不了恶口、妄语、两舌、贪婪、邪淫、偏见、高傲、冷漠……这些都不在“善”的范畴。更甚者做起了“恶”来。比如,贪赃枉法、杀人越货、偷鸡摸狗之类;又比如大逆不道之徒,竟然虐待老人、打骂父母,甚至干起了分裂国家之禽兽行径……

这些现象反映出的一个不争的现实是:我们与童真渐行渐远了!

我早已在社会摸爬滚打多年,不得不被时气传染,心中烦恼渐生。时镜过迁,渐渐才懂得,或许真的是只有失去了才会珍惜。今年六一儿童节,不觉得想起了两年前在我宿舍西侧住着的一个和乐融融的家庭。

我刚搬去时,他们家刚添了小宝宝,我每天都能或清晰或隐约地听到小宝宝的哭啼声,那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声音。有时候即使三更半夜被吵醒,也不会觉得恼人,还倍感亲切,往往带着憧憬之心,插上回忆的翅膀,想起了幸福的童年时光。

曾经的那个时候,我们可以肆意地躲在爸妈怀里,对他们撒娇:“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父母在倍感欣慰之余,也不忘回馈给我们最真诚、最原始的奖励:“我们也爱你,小宝贝!”。

曾经的那个时候,我们可以天真烂漫地哭着闹着向爸妈要玩具,当自己的要求得到实现时,那种莫大的满足感与那些成年人整天围着升官发财打转而获得的所谓的满足感,不可同日而语。殊不知,小小的年纪竟把“知足常乐”之哲理诠释得淋漓尽致。对此,那些成天为金钱、名利所累的所谓成功人士,应该感到汗颜无比。

曾经的那个时候,我们可以疑惑地指着天上的星星问爸爸:“爸爸,星星有多高呀?你能不能把它们摘下来?”或者不解地对着天上的月亮问妈妈:“妈妈,天上那挂着的光盘怎么会时圆时缺?是不是有人在上面为它更换着形状?”

曾经的那个时候,我们可以小鸟依人地挽着父母的手一起来到浩瀚的大海,听着海风,逐着海浪,放声大笑,随意歌唱……让自己完全沉浸在毫无瑕疵的欢乐海洋中,不虚伪,也不顾虑。

曾经的那个时候,我们可以天真地指着荧幕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大喊“太帅了”,崇拜的双眼透露着理想之光,并立志长大后也像齐天大圣那样神通广大。

曾经的那个时候,我们可以“真正”畅所欲言,比如,乘坐宇宙飞船到太空控险,变成一只豪放的雄鹰在高空翱翔……虽难免偏离了现实,但往往因为这些奇思妙想却成就了未来的宇航员、科学家。

曾经的那个时候,我们可以无忧无虑地追着花丛中的蝴蝶跑,偶尔不小心被前方的石头绊倒了,在一场嚎啕大哭之后,勇敢地爬了起来,继续追寻。

曾经的那个时候,已经渐渐走远,现在呢,我只能去寻找了,我想着把它找回来。

渐行渐远随笔14

农历六月初六,是个“重日”节,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习俗,最常见的就是曝衣、晒书、接闺女。

把“六月六”当作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

晋国人认为“六月六”这天是治水功臣大禹的生日,于是“熏修裸飨,岁以为常”。

在宋朝,朝廷又定此日为“天贶(kuàng)节”,这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初六,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在佛寺,六月初六又成了“翻经节”。传说唐代高僧玄奘到西天取经,不慎将所取的佛经掉落大海,师徒们急忙捞起晒干,才得以带回东土。古人认定唐僧晒经这天是农历的六月初六,就把这一天命名为“天赐节”,意思是这一天“天赐佛经度众生”。由此寺院都在六月初六把所藏的经书翻出来曝晒,以利长期库藏。

“天赐节”后来发展成了“晒书曝衣节”。这是由于季节气候的关系。六月初六,雨季刚过,日烈天晴,正是曝衣晒书的好时间。

“六月六”最有意味的习俗是“接闺女”。每逢这天,各家各户都要请回出嫁的闺女,好好招待一番。这习俗起自春秋时期。说是晋国国卿狐偃功高居傲,气死了亲家赵衰。次年晋国遭灾,狐偃奉命放粮。女婿决定趁其六月初六回城的机会杀死狐偃,以报父仇。女儿得知后,赶回娘家报信。这让狐偃受到很大触动,他开始反思自己。最后,在六月初六这天,狐偃亲自去女婿家,向女儿女婿道歉,并接女儿女婿回娘家一起过寿。

为了记住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初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此后百姓们仿效,也在这天接回闺女,应个消灾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

在民间,还有个“六六大顺”的讲究,就是源自“接闺女”。由于六月初六处于气候多变时节。每当这天,有女儿嫁出的人家就会祈盼天气晴好,好让女儿顺利回家来。

我还记得,母亲给我讲“接闺女”的故事时,常笑着说:“你快长大吧,到时候妈也接闺女。”

渐行渐远随笔15

再美的风景,他不可能永远伴随你。你能捕捉到的仅仅是它留在你记忆中的美。曾经那些让你快了、开心过的人渐行渐远。而如今只能一个人面对现实的残酷。

曾经一上线能看到闪烁的头像如今不在闪烁。或许彼此间都是隐身,即使两个都在线,头像闪烁的次数也逐渐减少。或许就像传说中的交集过后两条线的距离变的越来越远。

彼此熟悉的两个人都渐行渐远。因为缘分两个人面对面的走进,从陌生到彼此熟悉。或许有因为无缘,两个人背对背的走远,越走越远。

当你对一个人投入的情越深,伤痕越深,到最后痛的是自己。有好多事就因自己太在意,弄得自己很累很痛。~~~~~~~其实,好多事只要祢不必太在意,自己就不会那么累了。

有些东西,得不到是痛,得到了不如当初所愿,更痛苦,这种比失去还痛苦。

事实如此,不可变唉。

《渐行渐远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