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21 02:04:34
幼儿教学反思(合集15篇)

幼儿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教学反思1

今天听贾老师的课,受益匪浅。本次教学活动,她和幼儿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可以独立的跟着音乐去找乱扔西瓜皮的小猴。其次,小猴滑倒,创造性的即兴造型对幼儿进行了德育教育,不说教,在游戏中体验正确的道德观。通过寻找扔西瓜皮的小猴,让孩子意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是大家提倡的。全纳了孩子全面发展的需要,老师不断地给孩子搭桥,让不同能力的孩子都在过程中获得成长。

1.歌曲范唱设计层层递进

第1遍范唱后,教师对歌词内容进行了提问;第2遍范唱,教师提出了具体的问题——小猴在哪儿呢?由这个问题直接引出了小猴手偶,教师在歌曲结尾自然地引入了问答部分;第3遍范唱,目标是寻找小猴,并结合歌词中具体的某个关键“字”。初步加入了游戏规则;第4遍范唱,教师以同样的方式强化了游戏的方式与规则;第5遍范唱,集体用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律、尝试一拍一下地做“点兵点将”的动作,为后续游戏做铺垫。5遍范唱环环相扣,自然而流畅。为幼儿多遍的倾听创设了一条线索,使幼儿在每遍倾听时,都有“任务”,从而更好地理解歌词,为后续游戏做规则、动作等准备。

2.在自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反思

作为歌唱必备的反思评价环节,此活动又给我们一个新的选择。一般的反思评价可能直接从歌词或旋律入手,但总感觉这样的处理虽中庸却缺乏新意和趣味。特别是对不太有相关经验的中班幼儿,单纯地直接从歌词、旋律入手可能会有困难,由此有可能造成教学的“冷场”。此活动,教师在初步游戏后进入了反思环节。采取了自主选择起立歌唱的方式进行反思,在圆圈式包合的安全的情境中进行歌唱。第2遍时鼓励其他未起立的幼儿再次集体歌唱,避免幼儿的紧张,并由此进行可优化部分的评价和探讨。由于此歌曲较为简单,教师并没有即时地在理性层面解决幼儿所提出的评价内容,但就幼儿所提出的问题给予了后续关注的空间。由此快速地进入了游戏拓展的环节。这样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幼儿歌唱的意愿,保护幼儿歌唱的兴趣,同时给予幼儿对于对歌曲作品反思的关注。

3.多种游戏结合,培养好品质

活动中的游戏是多种传统游戏的迁移和结合——点兵点将、情境表演、木头人游戏。一系列游戏的组合使得此活动显得丰富而有趣,通过幼儿的表情,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幼儿都乐在其中。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地调动所有幼儿的注意力,也激发幼儿在游戏中的歌唱。游戏并非仅仅是活动的“调味剂”,它更是培养幼儿品质的平台。显而易见的是培养幼儿学习、遵守活动中的规则,此外还有①被点到的幼儿需要快速反应②大胆地在圈内做规定动作③有创意地造型④结尾处还需坚持倒数……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坚持力等都得到了锻炼。

幼儿教学反思2

拓印活动是运用多种材料蘸红、黄、蓝等水粉颜色进行想象与创作的玩色游戏之一。小班幼儿年龄小,没接触过拓印画,因此对新鲜活动形式特别感兴趣,整个活动幼儿都是特别积极、乐观、大胆的尝试创作,所以本节课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本节活动《小手拓印画》的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积累经验,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自主性,活动中更让我对一些幼儿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比如:在探索活动中,有的幼儿因为第一次玩拓印画,表现出紧张,不知所措;还有的幼儿特别着急、大胆的敢于尝试创作,并且有自己的想法;还有的幼儿能够按老师讲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拓印,从幼儿不同的反应中,体现出幼儿的不同性格。

本次活动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也是我今后努力和思考的方向。活动过程有点单一,可以继续生成和拓展内容,如果进一步开展活动,可以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线条添画,将小手印变成不同的动物或植物,也可以初步了解不同色彩相容后产生的变化。

我相信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对小班幼儿的美术课堂我会把握的更好。

幼儿教学反思3

今天又是一个好天气,心情愉快的我快步走向教室,刚一踏进门口,只见佳妮、佳佳两个小朋友都早早的来了,嘴里还含着包子呢!“沈老师,早!”“佳妮早,佳佳早。”“你知道,我今天为什么会来这么早吗?”佳妮神秘兮兮的看着我说。“让我猜猜,是今天妈妈要上早班吗?”“不是。”“那是你不想睡懒觉,早早想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对吧?”“不对,不对,你猜的都不对,等一会儿我再告诉你,这可是一个秘密啊!”听了佳妮的这番话以后,我感到非常的好奇,心里也不断涌出好几个想法:难道她在等她的好朋友吗?昨天她碰到了什么高兴的事吗……正在这时,只听——“沈老师,你过来,我有事要问你。”我朝着这个声音走去,原来是佳妮遇到“难题”了,她指着一本儿歌书,说:“这个是什么儿歌啊?我看不懂。你能帮我念一念吗?”“好啊。这是……”“咦,这些是什么啊?怎么看起来这样的?”“这个我以前学过的,我说给你听。”佳妮边开心的说着,边指着画面,一个劲的讲个不停。我有些安耐不住了,就对佳妮说:“佳妮,你这么喜欢这本儿歌书,待会儿我请你把会讲的儿歌说给小朋友听,好吗?”说完,我正想起身,佳妮忙拉着我的手说:“我还有很多想要问你的。”说完,佳妮迟疑了一会儿,低着头说:“我们好久不在一起说话了,我很喜欢你陪我说话,沈老师,你能再跟我讲一讲吗?”听完后,我一下子惊呆了,本来是想说什么,但是却不知到该怎么说,只是用手摸了摸她的头,心里有种酸酸的感觉。

反思:孩子是可爱的,是天真无邪的。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甚至每个表情,都在向成人表达所要传递的信息。

而作为老师的我,更应该要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刻刻都要注意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同样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多的去跟孩子打交道,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了解他们耐心的想法和疑惑。像上述所说,可以发现,孩子虽小,但是“心”却不小,有着一颗执着、关注的心。作为老师,无论你有多忙、要做多少的教玩具,你都要把时间多留给孩子,多跟孩子讲一讲、说一说,哪怕是一句不起眼的或是很通俗表扬的话,又或是一个亲腻的举动,相信都会给孩子带来无限的温馨和快乐!因此,在这件事情上,我也有疏忽、做的草率的地方,不应该只去“省心”,而应该多去“用心”和“关心”。

幼儿教学反思4

本次观看两节课视频教学,《垫子游戏》和《椅子游戏》从总的来说让我感受很深。

1、在教学方式老师跟孩子是好朋友共同游戏,共同玩耍。

2、让孩子动起来,达到了锻炼的目的,难度适合课中的孩子(大班)。

3、从示范和组织上合理流畅。

一、《垫子游戏》。这节课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反应力和身体抗击力。老师在组织中相当有序,孩子非常认真、开心。讲解仔细到位,在过程中激励孩子。但是这个课我个人 ……此处隐藏10971个字……

分享行为包括自发分享,诱发分享,被动分享。案例一即属于被动分享。被动分享行为产生最初,在老师要求下共同分享,或在幼儿强迫下进行的“分享行为”幼儿不懂得同伴间玩玩具得规则:大家一起玩。在老师得被迫下,被动地与其他幼儿产生分享行为。有的幼儿过于胆小,如:幼儿A,被别人拿去玩具后,只是稍微作出反应,却也只能被迫地产生“分享”。这样“分享”使一方愉快,一方愁。

而诱发分享行为使在幼儿初步理解“分享”,却又在道德认识水平低的情况下,产生利他行为。在平时的游戏中,幼儿往往会为争抢玩具而大大出手,在建立了“不许随便拿别人的玩具”这一规则下,幼儿的争抢行为得已制止,教师进一步主导幼儿向其他幼儿“借玩具”产生另一种规则:在别人同意下,拿走玩具。因此,这样诱发,使得幼儿都愿意与别人来分享他的积木,这时也抓住时机进行礼貌教育。

教师在发挥幼儿的主导性。积极性,能动性,注意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分享行为的过程中,幼儿的分享慷慨程度会不断提高。这时自发分享就会产生其中、当幼儿发现某一幼儿正在为一玩具而苦苦另一幼儿借时,他会主动拿出来说:我给你玩,在尝试分享图书时,幼儿会主动的提出;我要和xx一起看;或者幼儿间相互商量说:我们一起看这本书吧!此时的自发的分享就以成为幼儿间社会交往的手段。

2、其次,经验告诉我们,要让幼儿分享是比较容易的,而谦让对于幼儿就不太容易接受。案例二说明要使幼儿达到能够自觉谦让,实非易事,因为不但要有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还要有这种品德形成的情感态度,即要乐意去做。所以这是一个涉及到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笼而统之地把分享、谦让混作一团去处理,使本来易于解决且对幼儿十分有利的教育机会就失去了。如两个幼儿争夺一本图书,我认为,如果以两人一起看的解决方式处理,就更利于幼儿的健康心理与品质的培养,因为既解决了矛盾冲突,又培养了幼儿合作共享的情感。在对幼儿进行谦让教育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去实施,对于较小的幼儿可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以分享教育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在满足其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逐渐教育其学会轮流玩、轮流使用。如班上添置了新玩具、新图书,幼儿都想玩、看,教师可引导幼儿想想在人多玩具少的情况下,如何都能玩到新玩具。如可采取先轮流玩的办法,再由此过渡到谦让。

3、再次教师在教育幼儿谦让的同时,也应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作考虑。一个人的良好品德不仅仅是谦让,诚实、勇敢、自信、热情、友爱、好问以及活泼开朗的个性品质都是不可忽略的。案例一中幼儿A行为就说明过分的谦让有时反而会成为一种懦弱,甚至对自己丧失信心。而象案例三中的幼儿D,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分析一下其对谦让的认识与理解?如果是真正不理解,可帮助其理解;如果是明知故做,那么要让其明白,自己不喜欢的,别人可能也不喜欢,对别人施“恩”也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不要使谦让过了“界”。把自己不喜欢的强加给别人,还美名其曰“谦让”,岂不是扭曲谦让?要让其懂得,真正的谦让是双方都高兴、都情愿、都为这件事而感到高兴,而不是强加于别人。

4、最后我们经常谈教育的一致性问题,从案例四中幼儿F和她的奶奶身上便表现出家园教育的不一致性,家长关心幼儿,担心幼儿在幼儿园会吃亏,希望帮助幼儿得到最大的利益,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却与幼儿园里的教育产生一定抵触,成人是幼儿的镜子,成人对事物的处理方法会直接对幼儿产生影响。或许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能给我们一点启示,以分果果为例:

我们把大的苹果与小的苹果都放在孩子面前,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时候选大的,什么时候选小的,我们还可以把我们大人的选择告诉孩子,并告诉他原因,我们也可以告诉我们希望孩子选择哪个,但是,最后的选择是由孩子来做的,那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关注孩子的选择。

四、相关问题思考

我们还要把分享和谦让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为分享和谦让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物质的分享谦让可以亲眼看到,精神的分享谦让虽然看不到,却可体会到,两者是一种巧妙的融合。幼儿在不断地成长,分享谦让行为的表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需要借助教育,借助日常生活逐步渗透,采用行为鼓励法、榜样示范法等各种教育方法,避免单一的说教,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产生自发分享、自发谦让的愿望。

幼儿教学反思15

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让孩子们多一点自由

暑期安排了突如其来的培训还让我满怀不满,不过仅仅才三天的学习,我就已经确定,如果没有来,我真的会后悔!

昨天交流讨论时,有老师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幼儿园上课的主体本应是幼儿,可是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老师主导一切,老师控制着课堂的一切,为这个问题,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其实这个问题,在我工作一年时已经发现了,每当有公共课时,不管是我自己上课,还是在听别人的课,我都感觉讲台上的人似乎在自己表演,而幼儿,本应为课堂主体的幼儿,却扮演着为老师充当绿叶的角色,于是有一天......

那天,我没有按照往常的做法让孩子们集体行动。当我来到教室时,有的三五成群地在书柜前看书,谈论着什么;有的站在新贴出的环境创设“花儿朵朵”前,寻找着自己的名字,议论着谁的红花最多;有的干脆走到桌前,翻阅起老师中午备课时留在那儿的书。我没有打扰他们,因为孩子们都在做着有意义的事情,说着感兴趣的话题。幼儿园生活要有纪律,同时要让孩子生活得轻松,给他们支配自己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决定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这对他们今后主动适应社会生活,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一定的时间观念,有着更深远的意义。我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要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生活得更轻松些 。

在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对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过多地组织集体活动有了一些思考,并尝试着减少对孩子的一些不必要的要求。。

幼儿园的孩子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历来由老师安排,好像是天经地义。为了照顾好孩子,我们要求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很多活动都得集体进行。当然,班级里孩子多,排队、等待就难免。孩子们消极、无奈地等待着,他们的时间被白白浪费,他们的主动精神被逐渐磨蚀。为了不“乱”,老师必然要规定“排好队’,“不要随便讲话”??一些控制能力差的孩子,活跃的孩子,主动性、自主性强的孩子耐不住这无聊的等待,会经常不断地影响纪律。从而招致老师的批评。过多的批评,造成幼儿与老师的关系紧张;过多的指责,又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受挫,失去上进心。可见,过多的集体约束会影响幼儿的主动发展,应该尽早改革。老师率先行动,尝试把自主权还给孩子。给孩子们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根据情况决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学习合理地使用时间,安排自己的活动,做一个有头脑的、主动的人。这种锻炼,可以使孩子形成自主、主动的个性品质。它不但为幼儿今天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他们今后从容地面对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希望我的反思能给同样对这个困惑的老师带来想法,也希望各位同行姐妹都能放开对孩子们的束缚 ,让他们更自由,更快乐的学习!

《幼儿教学反思(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