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评估报告书
环境评估报告书, 环评报告,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是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预见性评定。根据对项目所在地的地下水、土壤的监测,下面分享环境评估报告书。
环境评估报告书1一、建设项目概况
1、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
项目名称:xx市宽城区都市森林公园二期建设项目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单位:xx市绿化管理处
建设地点:本项目位于xx市宽城区丙四路与丙六街之间,南起北三环路,北至凯旋路与森林公园一期隔路相望的地块。建设地点见图1
2、主要建设周期、投资及建设内容
⑴建设周期
项目建设期从20XX年2月-20XX年11月,冬季不施工(即10月下旬-次年的3月末不施工)。
由于都市森林公园面积较大,并且公园南部存在一部分拆迁工程,将该公园分两部分进行,分别为丙五路以北和丙五路以南:
丙五路以北
20XX年2月-4月进行场地整理、土方、部分乔木及剩余乔木穴工程。
20XX年5月-10月进行灌木、地被栽植、硬质工程及其他工程。
20XX年11月-20XX年4月栽植该区剩余乔木及交叉工程的细部处理。
丙五路以南
20XX年5月-20XX年10月进行场地平整、部分地被灌木栽植及乔木穴工程。
20XX年11月-20XX年4月进行剩余乔木栽植。
20XX年5月-9月进行硬质景观、其他工程、剩余地被灌木栽植工程及交叉工程细部处理。
20XX年10月正式投产运营。
上述项目实施进度主要是针对工程项目总的进度的控制,对于各子项目应根据具体的难易情况可进行适度调整。
⑵总投资
总投资:项目总投资27787、17万元人民币。
资金来源:本工程的建设资金由政府拨款。
⑶建设内容
项目总占地面积245000m2,其中陆域面积为221400m2,水域面积为23600m2,日接纳游客最大量为2200人次。
本公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见表1,项目工程量详见表2。
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1、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
本项目以划拨方式获得土地,该地块现中部为一处河道,水面面积23600m2,平均水深2m,积水容积为47200m3,补给方式为自然降水及串湖水系补给,岸边植被多为荒草(详见图2-3),水域内野生动物主要为野生小鱼及浮游生物。
都市森林公园二期地形总趋势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中间现有一河道,将规划用地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余为荒地,场地南部有一部分需要进行拆迁。
陆域面积涉及拆迁控制用地范围内零星分布的村落,低矮的平房或棚户区等建筑物,其中拆除房屋面积约28331、5m2。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⑴地表水评价范围
本次评价主要对受纳水体伊通河地表水环境进行评价,为了解本项目所排污水对受纳水体伊通河的影响,本环评地表水评价范围确定为xx市串湖污水处理厂出水口上游0、5km至串湖污水处理厂出水口汇入伊通河8km,全长约8、5km的流域。地表水评价范围图详见图3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
1、施工期环境影响及拟采取的治理措施
⑴施工期的污染情况
①施工废水的污染情况及拟采取的治理措施
施工过程中将产生含有泥浆或砂石的工程废水,该部分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SS。若该部分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对地表水环境将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施工废水要经过沉淀池采取澄清处理,上清液做为浇道路用水,沉淀下的泥浆和固体废弃物与建筑渣土一起处置,不得倒入生活垃圾中。
另外施工人员将产生一定量的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COD及SS,建议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进入防渗旱厕,清掏外运做农肥。
水系清淤工程对地表水体有一定的扰动可造成水体SS浓度升高,若施工机械设备出现跑、冒、滴、漏现象而未及时维修,继续使用的,将对地面水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拟采取的治理措施:该湖泡为天然湖泡,水生生物主要为小鱼、水蛭等,水生植物主要为水草、芦苇、菖蒲等,在清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将对这些水生动物及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但相对于施工期来说,这种影响是短暂的,且清淤工程完成后,将进行灌水及水生植物的配备,这对天然湖泡生态环境的恢复是有利的。
②施工期废气的污染情况及拟采取的治理措施
A施工扬尘
由于施工场地周围建筑材料和工程废土的堆放、散装粉、粒状材料的装卸、拌料过程以及运输车辆在运载工程废土、回填土和散装建材时,由于超载或无防护措施,常在运输途中散落,会产生大量扬尘。施工期TSP污染严重,土方在装卸、运输、施工及石料运输中,距现场100m处环境空气中TSP浓度高达11、7mg/m3,150m处环境空气中TSP浓度仍达5、0mg/m3,但影响周期短,且将随施工结束而消失。
拟采取的治理措施:对容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应设立临时仓库,专人管理,避免散装水泥、黄砂、白灰等物料长期露天堆放;若需要在室外堆放散装粉、粒状材料,应采用雨棚或雨布覆盖,减少扬尘产生。施工拌料时,即用即拌,设置围护工棚,防止粉尘吹散产生扬尘;混凝土浇注时,应全部采用商品混凝土搅拌车直接送至施工现场。
B运输扬尘
出入工地的施工机械的车轮轮胎和履带将工地上的泥土粘带到沿途道路上,经过来往车辆碾轧形成灰尘,造成雨天泥泞,晴天风干,飘散飞扬。
拟采取的治理措施:运输车辆在颠簸或劣质土路行驶时应及时对路面进行养护,定期喷洒水,以保持湿润,抑制扬尘的发生,如每天洒水4-5次,可使扬尘减少70%,扬尘污染距离可缩小到20-50m。运输散装粉、粒状材料应使用密闭槽车及封闭式料仓等运输工具。
C淤泥异味
本项目清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淤泥,淤泥经过晾晒之后,回用于土坑填方,其在晾晒过程中会产生异味气体。淤泥异味会随着风力作用飘至下风向地区,对下风向的人口居住区产生不良的影响。
本项目拟于20XX年X月进行湖底清淤,清出淤泥量为1000m3,晾干场长40m,宽30m,在该场内设置淤泥堆,每天将淤泥堆的淤泥摊铺在场内,摊铺厚度约0、2m,阳光充足的天气,1天可晾干当日摊铺的淤泥,于傍晚运送至区域内假山堆砌取土坑,做回填土。将天气原因计算在内,晾干所有淤泥约需要6d,故淤泥异味主要集中在这段时间内。
拟采取的治理措施:淤泥异味主要成分为氨及硫化氢,项目所在区域目前大部分为荒地淤泥异味的飘散主要受风力作用的影响,为了减少异味对该侧居民的影响,建议在淤泥晾晒场周围设立4m高的围挡,围挡的设置, ……此处隐藏6015个字……区项目建设同步。
环境综合治理达标与项目投产同步;体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开发,协调发展的思路;体现因地制宜,具有科学性、超前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相结合的思想。
规划目标:将XX工业园规划建设成功能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高度统一的具有特钢模具装备制造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型工业园;为XX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增长点。
为XX镇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强劲活力,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新途径;成为XX市乃至鄂东南地区乡镇工业园建设的示范园。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工业园区位于XX市XX镇镇区西南部,大畈村、南畈村、马桥村及戴岭村结合部,距镇区中心约2、5km。规划范围为:东起南畈村,南至戴岭村南侧山麓沿线,西至马桥村燕窝铺,北至大金省道,规划区总面积384、26公顷。
规划布局:根据《XX市XX镇总体规划(修编)2005—2020年》确定的城镇发展目标,结合规划区自然条件和产业发展需要,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功能协调的现代化工业园。
形成“一心”(工业园区研发、服务中心)、“三轴” (南北发展主轴、东西发展主轴、南北发展次轴)“四区”( 特钢模具材料生产区、特钢模具加工区、特钢模具装备制造区、特钢模具交易区)的规划结构。详见下表。
服务区、市场交易区、工业区、集中仓储区。
XX工业园用地构成及布局见下表。
动开发的需要和现状条件,进行近、远期建设项目的安排,规划分建成区和一、二期建设。
⑴建成区:目前园区建设主要依托XX路两侧,以XX钢铁、远成钢铁等为主的9家企业已建成投产,对已建成的企业应严格按各相关规范、规定,逐步完善达标。
⑵一期:按照园区现有条件,选择基础设施条件、开发条件较好的地段,主要依托XX大道和南戴公路两侧,安排符合用地性质的有意向或即将落户的项目快速形成园区规模,对需安排项目用地内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搬迁安置。
⑶二期:按园区确定的空间发展序列,完善园区道路网及市政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园区内余下农村居民点的搬迁安置,加强园区生态环境建设,完成规划区各项发展目标。
该规划还包括:土地利用分项布局规划;管线综合规划(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电力线、综合电信线和燃气管等);专项工程规划(给排水工程规划,电力、电讯工程规划、燃气工程规划、绿地系统及景观规划、环保措施与综合防灾规划等)。
1、3、 规划的符合性和有利因素分析
规划与市、区“总规”的符合性表现以下方面:
⑴符合“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背景下市镇、发展的的要求;
⑵符合湖北省推进特色工业园建设的政策和“1+8”武汉城市圈规划;
⑶符合湖北省冶金行业主管部门产业政策及《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武汉城市圈推进产业合理转移指导目录》的相关要求;
⑷符合XX市相关政策和XX市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⑸资源优势
4、 相关规划对该规划的制约性及不利因素分析
⑴XX工业园属于中部片区,是生态脆弱区。随着工业园的开发建设以及配套的XX镇外环线、垃圾填埋场等工程的建设,工业园区将逐步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由原来的农业人工生态逐步转向城市生态或者纯粹的工业生态。
建设过程中如管理不善,还将加剧区域的水土流失,还可能致生态功能和结构的退化,对物种多样性、异质程度、相对同质和生物量都会造成大幅度降低,区域环境连通程度变差,抵御生态风险的能力降低。
⑵XX镇重视生态和人居环境、对工业园的污染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XX镇的城镇建设目标是“XXX”,其中“XXX”居于建设目标的首位,可以看出对XX生态环境的重视。工业园的开发建设和工业企业的生产不仅占用土地,改变地表结构。
而且其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均会对本地区生态环境以及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居民生活环境造成明显影响。特别废气污染物影响范围广,其中含有的特异因子会在空气中扩散到很远的地方,并为植物所吸收。
通过生态链传递到动物和人。废水排入沟渠,在岸边形成一定范围的污染带,压迫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改变了近岸水生生物的群落结构;固体废物的堆放占用耕地,还会通过渗沥把有毒有害的物质传递到土壤,经过植物、动物的生态链传递给居民。
⑶资源紧张,工业园的建设将加剧这一矛盾。目前,XX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外部矿产资源。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原油消费为辅,电力消费比重不断攀升,需要通过区外输入才能满足XX市生产和生活电力需求。
规划实施将进一步增大对石化产品原料、煤炭、电力的需求量;近年来,地下水已逐渐受到采矿的污染,水质得不到保证,XX工业园的企业也经常由于供水量不足停产。
由于地下水资源有限和长期的超负荷开采,所以饮用水和工业用水问题已成为了制约镇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⑷限制了XX镇镇区的发展。工业园的建设、配套的XX镇外环线、工业园与镇区绿化隔离带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将对镇区产生影响。规划区内和周边居民区可以通过搬迁措施减缓环境的影响和缓解社会矛盾。
同时对周边镇区建设和土地利用要提出制约性的要求。以老镇区为基础,主要沿大金省道向西、向南方向发展,适当向东发展,同时兼顾XX工业园的发展,老镇区主要以改造为主。
⑸总量紧张,环境容量不足。
规划区位于镇区主导风向的侧风向方位,城市大气环境SO2仍具有一定的环境容量,但需要总量控制;PM10近年来呈逐步上降趋势,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规划区与镇区相距2、5规模的适宜性,通过控制规模和合理布局来减缓不利影响。
现有水环境容量的制约。工业园污水的最终受纳水体XX湖目前不能完全满足Ⅲ类水要求。由于环境容量的制约,虽然通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可以削减部分污染负荷,但园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受到一定的制约;
5、 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
征地搬迁和移民安置:水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
特钢模具、装备制造项目引进:空气,土壤,水资源,公众安全,生态;
公共市政设施:污泥和电磁辐射;
道路建设:环境空气,声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
施工建设: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生态环境,社会经济;
6、 规划区的环境质量现状
大气环境:
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质量功能区划类别属于“二类区域”,应执行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修改单二级标准。
从区域上看,工业园上风向空气质量较好,SO2、NO2 、TSP和PM10日均值均未出现超标现象;工业园内及下风向的监测点SO2、NO2和TSP日均值浓度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满足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其修改单“二级标准”的要求,但PM10日均值浓度存在超标现象。



